旅欧见闻录

2013-04-07 72612

    在欧洲留学,作为环境的学生,最为关注的莫过于这边美丽、干净、宜居的环境。在一本叫的论文集中,增加了人类学的视角,把环境问题上升到了社会学的高度。一个国家、社区的环境,就如同个人卫生作为评价一个人的素质高低、社会地位的标志一样,被视为评价一个国家、地区的一个重要维度。抛开环境问题背后的政治因素不谈,更为洁净的空气,更为纯净的水,无疑是值得追求的。所谓见贤思齐,以下是一些个人的观察和不成熟的思考。

公众参与

废品回收:瑞典的超市在购买饮料时,会提前收取塑料瓶、铝罐的费用。1KR一个铝罐,2KR一个1.5L塑料瓶。每个超市都配有回收机,当饮用完后,把废品放到回收机中,会根据回收的废瓶数打印出可以冲抵现金的票据。

垃圾处理:除去社区分类的垃圾置放处,斯德哥尔摩的垃圾分类深入到有公共厨房的学生公寓。细致到纸质盒、玻璃瓶、塑料瓶和生活垃圾。才来时候,就因为放错了垃圾,被corridor mate 教导了一番。

 

信息公开

    欧洲在环境方面的信息十分公开,不仅监测数据可以查到。甚至连会议记录都可以下载。其中不乏各种争锋相对的观点。比如:一次欧盟空气质量委员会想做一次关于监测站点代表性的调查,下发了通知给27个成员国。结果只收到13份回答。剩下来的成员国虽然没有回答,但是给出了自己的原因,大体上都是问题归结到欧盟空气质量委员会这份调查太二了,有很多值得商榷的地方。这些会议记录都据实整理成文件,并且向公众开放。

    以下是个网站的链接,它包含了成员国监测网站,空气模型网站,质量分析信息等很多有用的链接:

欧盟空气质量委员会http://ec.europa.eu/environment/air/quality/links.htm

 

教学理念

    由于教学体系不同,只选了一门环境化学。单就这门课程而言,其对理化知识要求相对不高,但是在认识问题的广度要求很高。比如:说到臭氧层空洞,其对反应机理的讲解很少。但是外延到南极、北极、全球等多个空间维度,具体说明这些地方臭氧层空洞背后不同的主要原因是些什么。

 

 

Afterword

    环境标准是一个主观性较强。比如:哥本哈根气候会议上,中美争锋相对的背后实质是基于国家利益的考量;新西兰借个人卫生习惯和社区环境卫生来抵触对外来移民,特别是亚裔移民;布达佩斯城市改造过程中,对政府财政收入在基础设施建设的分配的讨论背后是新型中产阶级和上层阶级利益的角逐。背刨除所谓环境阴谋的观点,居住在一个更为舒适、干净的环境之下是每个人的权利。虽然从粗放型到又好又快的转变是一个过程,但是没有人会希望自己成为这个过程的牺牲者。特别,当外界力量的介入转换成内部的诉求时(比如:去年美国驻华大使馆公布北京PM2.5严重超标,迫使政府在今年起开始在北京、上海、南京等地试行PM2.5监测),相信这个过程将会被加速。祈愿明天环境会更好!

 

笔者白描:

方达,韦德体育官网首页2010级本科生。